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,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,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1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6课《充气雨衣》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略读课文,情节清晰,但识字任务较重,共要认识14个生字,有些字存在识记难点,如“旋”、“囊”等。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,因此,在教学本文时,我将识字教学放在显要的位子。执教后,我的总体体会是:由于本文“科普性”和“略读”的特点,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,探究相关问题,感悟其中所折射出的道理,朗读以默读为主,轻声朗读为辅。教学中,需把握的一个主方向是,这是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,而非科普材料,因此应竭力克服科学课的影子,突出语文性。
为了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,我有意突出了识字教学的成分,占了一定的教学时间,由于识字任务较重,如果按个个教学、分别强调的方式,不但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,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,因此我设计了闯三关的识字环节,同时交流记字方法。由生字到生词再到课文中的句子,指明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,在此基础上,将单个生字放入词语个句子中,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识字环境,同时又能达成记词读句的目标,从课后反馈可以看出,识字教学还是收到了应有的成效。学生的参与面也较广,大多数学生在识字环节中得到了展示的机会,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,我还在理解课文内容适时指导朗读,如“换好游泳裤,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,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。”,学生很容易读破句,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,学生能有效克服难点。通过一系列的环节落实,学生在字词句的收效是明显的,但我忽视了课堂效率问题,也即所花费的时间与相应成效之间的比例关系,这一点对提高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课后,经同事点评,我觉得在字词句方面应该加以整合,节约时间,提高效率,比如,在学生充分地自主识字的基础上,通过读句的方式检查字音和朗读,可以节约很多教学时间,不至于仓促地进行后来的环节。
除了识字环节体现出了明确的意图,最后的拓展环节也同样体现出明确的设计意图。引导学生从充气雨衣的发明联系到身边的事物,启发思考,想一想,生活中的哪些用品也可以通过改进变得更加方便。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,学生也能积极地思考,不会因为所列用品离自己太遥远而失去思考探讨的积极性。但因为时间仓促,这一环节并没有得以充分地展开,草草结束,没有收到该有的成效,成了本次教学的遗憾之一。另外,我只想到模仿充气雨衣的发明,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可改进的事物,忽视了指导学生交流身边已经得到改进的用品,也即学习课文后,能逆向联系生活实际,逆向的体验可能会给带去更深刻的体验。这反映出我在预设时,存在思维狭隘性,思路不够开阔。
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,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。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,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,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,自主质疑,并合作探究,解决问题。自读自悟的方式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,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。但我对学生缺乏信心,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步骤束缚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的翅膀,我一步一步引领他们前进,学生学得很被动。我从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三个问题(他为什么会想到要把普通的雨衣改进一下?他在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中,遇到过什么难题吗?他又是怎么克服的?)到讨论小林发明充气雨衣受到的启发,以及指导学生找读小林心理活动的句子,到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称赞小林,联系身边可改进的物品,都是在我逐步出示任务的情况下完成的,学生成了解答问题的客体,失去了课堂主体性。因此,学生学得很疲劳,参与积极性不高,课堂氛围也很冷淡,这正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终将导致课堂的聊无生趣,如果不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,那么的翅膀总有一天会失去飞翔的能力。
这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思考,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在把握文本重点的前提下,大胆处理教材,大气地进行教学设计,提高课堂成效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2小林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,学习课文后,说一说小林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?他是个生活的有心人,当生活中遇到难题时,他就积极开动脑筋,连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“得把雨衣改一改,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小林一直在想啊想,并从徐徐张开的裙子和吹气的救生圈上受到启发。实用的充气雨衣终于制成了。学习这篇课文,就是让学生感受,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自己解决。
在教学最后,我说:“你们生活中有遇到问题的吗?”孩子们提出了很多,用一个小朋友说:“我每天系红领巾,我都系不好,我想发明一种带拉锁的红领巾,只需一拉,问题就解决了。”我马上启发说:“就有这样的领带,叫易拉得。”这孩子真聪明,能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,来动脑筋思考,看来每天系红领巾,也确实成了他的一大难题。但愿他能按照这一想法来试一试。由此,我想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,确实有许多孩子,红领巾系不好,带在脖子上,不美观。如果真的发明了易拉得红领巾,这一问题不就解决了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3今天是我实习以来讲的第一节课,这是一篇默读课文,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文章的大意和动脑动手去改造创新的主旨。因为没有要写的生字,我是用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篇课文的,第一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可以,第二节课就有点紧张了。在这两节课中,我学到了很多,即使在课下准备的很充分了,到了课堂上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改变策略来把整堂课上好。
在教学的过程中,我有很多不足:
第一是对教案还是不够熟悉,以至于很多想要表达的内容说的不够完整;
第二是对课文中的好的句子要求学生读的不够;
三是对学生的表扬不到位,应该做到具体有效的表扬,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;
四是没有发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,虽然教案上设计的很好,但在实施过程中,我引导的太多,这是最大的不足;
五是在讲生字的过程中,纪律没有维持好,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;
六是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,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到有效的解决。
总之,这两节课所学到的东西是我听再多的课也体会不到的,只有真正上了讲台,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的那种氛围和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去做的。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,我会尽量改变这些缺陷,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4《充气雨衣》是一篇很有教育与启发意义的文章,通过一个故事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,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,勇于实践。
这堂课中,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:
一、注重字词学习
《充气雨衣》是一篇略读课文,要求认识14个生字,这些生字的字音不易读准,字形比较复杂,所以在教授时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记住一些比较简单 ……此处隐藏9257个字……>2.同学们,只要你们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亲自动手实践,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。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,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!
(六)课后实践,劳动体验
动手做做,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1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,我放手让学生自学。板书课题:充气雨衣。提问: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充气雨衣的发明者是怎么想与怎么做的?
抓住两个问题:1、小林在发明充气雨衣时,有几处绝妙的想。2、小林想到后,是怎么做的?带着问题带着笔学生开始细读课文。
在自学的基础上,小林想的地方有三处。一是躺在床上想:抓住“改”字。二是问题又来了,抓住“叠”。三是心想,抓住“代替”。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来。而第四自然段中,“随着优美的乐曲,看着裙子像花伞,然后联想到雨衣。这是小林小发明的动力。而且这一句的语言文字上,写得相当不错,因此,我就着重抓好这句的教学。
同样的方法,完全放手让学生找出两处“做”。再标出动词。在小组里合作讨论交流。汇报反馈时,小结出:想就是动脑,做是动手,然后回到单元主题,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,多思考多实践这样才有所发明,有所创造.
一堂课也就将这篇文章结束下来了。我上完了,感觉很轻松。我相信学生也是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14【教学目标】
1、会认14个字。
2、学习默读课文,粗知故事的大意。爱科学童话故事,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,陶冶情操。
3、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。
【重点难点】
学会默读课文;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。
【教学方法】
自主探究识字、小组合作检查、默读感悟。
【教学准备】
投影仪、卡片。
【课时安排】
一课时。
【教学流程】
一、创设情境,趣味揭题
1、同学们,今天的天气怎样?下雨时,需要带什么雨具?
2、你穿过雨衣吗?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过什么样的感受?
3、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。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?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,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。
板书课题《充气雨衣》。学习生字“充”,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气?
二、通读全文,学习生字
1、按自学四步骤自学课文。
2、检查自学情况:
⑴ 卡片认读生字。
⑵ 按归类认读生字:让学生找找翘舌音、平舌音、后鼻音;找找同偏旁的生字。
⑶ 游戏识字:
听音举卡片;送信游戏;开火车扩词游戏;
⑷ 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,先认读,再用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涂出。
⑸ 交流识字方法,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的。
⑹ 指名分段读课文,正音评价。
相机教学多音字:“缝”和“假”。
三、默熟课文,朗读感悟
1、默读课文,思考:
小林遇到几次难题,是怎么解决的?
画出有关的句子。
2、小组内交流:
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?
3、交流汇报,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:
⑴ 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?读读有关句子。
① 小林的雨衣刚过膝盖,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,被风一吹,冷极了。
② 随着优美的乐曲,小演员们旋转起来,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,就像一把把花伞。在小林的眼中,“花伞”渐渐模糊变成了下摆张开的一件件雨衣。
③ 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,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。
⑵ 读好小林想的句子:
① 晚上,小林躺在床上想:得把雨衣改一改,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。
②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?小林一直在想啊想……
引导学生“这个难题”指什么?把它代进去读一读。“一直”说明什么?“……”表示什么意思?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。
③ 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?
④ 小林眼睛一亮,心想: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,不就能叠起来了吗?
⑶ 夸奖的句子:
嘿!别提多棒了!
四、情感升华
1、复述“充气雨衣”发明的过程。
2、你从“充气雨衣”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?
3、你喜欢小林吗?为什么?
4、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?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?
激励语:只要你们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亲自动手实践,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。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,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!
【板书设计】
16、充气雨衣
想 旋转起来的裙子 想 塑料救生圈
? → (板画) ? → (板画) 称赞
做 雨 衣 做 充气雨衣
(板画) (板画)
【作业布置】
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。
【课后反思】
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,识字14个,字音不易读准,字形比较复杂,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按归类识字,游戏识字等多种形式的方法识记,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。学生很喜欢识字这一环节。本文较长,重点抓住“小林遇到几个难题,是怎么解决的?”,引导学生默读和快速阅读。由于长句较多,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,在朗读展示时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,直到“复述”这一环节,学生才“死灰复燃”,活跃起来。可能自己高估了学生,把课文只设计了一个课时,知识点过多,也有关系。自己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朗读,旨在通过朗读感悟“小林爱思考”的道德品质和“勤实践”的人文素养,从“你喜欢小林吗?为什么”这一环节上有了体现,虽然学生在朗读时不是激情饱满,但感悟还是很深刻的。
《充气雨衣》教学反思15文中的小林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,小林遇事认真思考,不断实践终于发明了充气雨衣。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不便,你想怎样改进它?
王露说:“因为我们的书包很重,我想发明充气书包,只要给书包打上气,书包就能飘在空中,另一端栓一条绳子在手上。”孙家乐说:“我想发明自动化垃圾桶,只要把垃圾扔进去,它就会自动氧化,这样空气就不会被污染了。”可惜,铃声打响了,孩子们叹息道,我说:“没关系,那就写下来吧。”
请听,发明可真是多:有的想发明新式衣服,天热会自动吹冷气,天冷会自动出暖气,有汗可以排汗,排出的汗变成水就可以洗衣服了;有的想发明变色衣,只要按下按钮就会变颜色的衣服;有的想发明电动彩笔,这样上美术课就不用总是把颜色笔换来换去;有的想发明多功能笔,还有的想发明发明温度床,可随冷热调节温度,这样冬天不用热水袋,夏天不用吹空调破坏臭氧层……
这个环节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,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,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,在生活中学语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