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教学设计

时间:2023-12-21 16:55:57
小学数学教学设计

小学数学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教师,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

一、教法建议

【抛砖引玉】

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、约数、倍数、质数、合数、质因数、公约数、最大公约数、公倍数、最小公倍数等概念;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,能够有条理、有根据地进行思考;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、5、3整除的数的特征;会分解质因数;会求最大公约数(两个数)和最小公倍数。

(一)教学整除的概念

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,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,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。

1.复习“整除”的意义。

例如: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?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?

23÷7=3……2 6÷5=1.2

15÷3=5

24÷2=12

2.用定义的形式对“整除”加以概括,并用字母表示。

两个数相除,如果用字母表示,可以这样说:整数a除以整数b(b≠0),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,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(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)。

3.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。

(二)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

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,教学时要抓住五点。

1.通过“整除”引出“约数”和“倍数”的概念后,加以概括。

例如:15÷3=5,15能被3整除,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,3是15的约数。

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(b≠0)整除,a就叫做b的倍数,b就叫做a的约数。

2.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。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。

3.要掌握求一个数的“约数”和“倍数”的方法,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。

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,重点说明其特征:

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,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。

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,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。

可讨论一下为什么?

4.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,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。

如:12既是60的约数,又是6的倍数。

5.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。

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,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,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。但研究分解质因数、最大公约数、最小公倍数时,是把0除外的,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,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。

(三)教学能被2、5、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

1.通过观察、引导,掌握能被2、5、3整除的数的特征。

2.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。

3.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,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。

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,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。

4.深化知识,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。

(1)在□中填上几符合要求。

5□,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。

1□0,能被2、3、5同时整除。

(2)能被9整除的数,能否一定被3整除?为什么?

(四)教学质数、合数、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

1.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,引出质数、合数的概念。

一个数,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,这样的数叫做质数(也叫做素数)。

如:2、3、5、7、11都是质数。

一个数,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,这样的数叫做合数。

如:4、6、8、9、10、12都是合数。

2.重点说明“1”既不是质数,也不是合数。

3.能利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,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。

如:下面哪些数是质数?哪些数是合数?

19、21、43、67、2、89

4.掌握质因数、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。

(1)每个合数教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,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,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。

如:60=2×2×3×5,2、2、3、5都是60的质因数。

(2)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,叫做分解质因数。

(3)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,这样比较简便。

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,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(通常从最小的开始)去除,得出的商如果是质数,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;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,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,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。

(五)教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

1.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

几个数公有的约数,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;其中最大的一个,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。

例如:1、2、4是8和12的公约数;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。

2.通过公约数的概念引出互质数的概念

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,叫做互质数。

例如:5和7是互质数,7和9也是互质数。

3.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

为了简便、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。

2 18 30 ……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

3 9 15 ……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

3 5 ……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

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,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×3=6。

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,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,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,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。

在除的过程中,有时也可以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。

4.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

(1)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,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。

(2)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,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。

例如: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7。

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。

对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约数的就不再用短除法来求了。

(六)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,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

1.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。

几个数公有的倍数,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,其中最小的一个,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。

例如:12、24、36、……都是4和6的公倍数,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。

2.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。

通常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 ……此处隐藏24672个字……“拓展延伸”,让学生找“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”、“发现有规律的声音”、“设计有规律的动作”、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”。这些练习的设计,既使学生有兴趣,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,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

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

教学内容:

克和千克的认识。(教材第100-104页)

教学目标:

1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,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,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,知道1千克=1000克。

2、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。

3、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,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。

重点难点:

重点: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,知道它们的关系。

难点: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。

教具学具:

课件,2分的硬币,黄豆,天平,两袋500克的盐,台秤,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问题情境:

师:同学们,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?仔细看看。(课件出示:教材第100页情景图)

生1: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。

生2: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,一壶豆油重5千克,一包饼干重110克……

师: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,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“斤”和“两”,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“克”和“千克”,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。

【设计意图: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,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】

二、自主探究:

1、教学例1。

师:仔细观察,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?(课件出示:教材第101页例1)

生1: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,一袋菊花茶重12克,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。

生2: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“克”作单位的。

师:是啊,我们一般用“克”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。“克”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,用字母“g”来表示。

师: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?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,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。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?

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,寻找重1克的物品,教师巡视了解情况。

组织学生交流,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。

(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)

师: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?(课件出示:教材第101页“做一做”)

指定学生回答,并适时作出评价。

师: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?

生1: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。

生2:一根头发比1克轻。……

2、教学例2。

师: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,甚至更重,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,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?大家一看就知道了。(课件出示: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)

生1: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,我觉得应该是用“千克”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。

生2:一箱苹果重25千克,我也认为是用“千克”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。

师:“千克”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,用字母“kg”来表示。

师:仔细看看,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“净含量”,什么是“净含量”呢?

生:“净含量”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,不包括箱子的质量。

师:对,生活中经常用到“净含量”这个词,它是指桶里、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。

想一想,1000克有多重?举例说一说。

生: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,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。

师:那你觉得“千克”和“克”之间有什么关系呢?

生:1千克=1000克。

师:谁知道在生活中用“千克”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?

生1:我在超市里、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、台秤。

生2: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。

生3: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。

师:如果你是个有心人,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。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,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。(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)

生1: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。

生2: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。

师: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,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,用手掂一掂,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。

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,教师巡视了解情况。

组织学生交流汇报,完成教材第103页“做一做”第2题,填写好表格。【设计意图:从学生的生活入手,联系生活、贴近生活,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,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,提高学习兴趣,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】

3、在里填上“>”“

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

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

4、判断对错。

一个鸡蛋约重50克。 ( )

小明今年7岁,约重20xx克。( )

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。( )

一袋盐500克,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。( )

三、总结提升:

师:同学们,通过今天的学习,你们知道了什么?

四、作业布置:

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。

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

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,如沐春风,教师教得亲切,自然,活泼,学生学得轻松愉快,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:

1、教学设计新颖别致,整堂课不觉得在学,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,学生是参与者,教师是评委,在玩中学,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,更富有感染力,哪个学生不好玩,不好动?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,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,无疑,教学设计是成功的。

2、教学流程生动,流畅,层次感强。如三次套圈,每次的目的都不同,第一次引出连加,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,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,第三次是估算,也是在游戏中进行,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,最后,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,够不够?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,一气呵成,环环相扣,层层铺垫,教学环节相当严谨。

3、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。让学生动手实践,自主探究,合作交流,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,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,教师只作点拔,成为活动的组织者,巧妙设疑,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,激活他们的思维,如套圈比赛,男女生竞争,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,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,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,有一点启发: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,就会发现,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,研究者,探究者。

几点建议:

一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能否多举几个例子;

二、在学生上台套圈时,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,如让他们算结果等;

三、课堂要有小结,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,流于形式

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