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名老师,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教学设计1
【课文说明】
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。1949年4月20日夜,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,21日下午五时,西路军、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,至22日22时,或全部渡过,或三分之二渡过,或大部渡过,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,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,报道全线捷报,气势磅礴。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,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。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,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、简洁的,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。
《中原我军解放南阳》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,不局限于南阳解放,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,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,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。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,说三国,道后汉,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。接着回顾一年来,蒋介石由“极重视南阳”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,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。再从敌方转向我方,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;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。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,要注意划分层次,理清思路,注意前后的联系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学生自读课文
读书时,画出生字词(或自己查字典解决)。
(学生课前还通过网络等查阅有关渡江背景,在班上交流。)
二、感知体验课文
1、当当播音员:
如果你来当战况播音员,你在重音、语调、情感、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?
教师指导:全文朗读的基调:慷慨激昂、豪情万丈;像“冲破”、“横渡”等词语重读,读出胜利的喜悦……
2、当当军事家:
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向观众介绍渡江战役的战况,那么你将如何介绍?(学生自读、讨论、交流)
教师指导:要介绍渡江的背景;20日、21、22日战况分析。(可对照书上的示意图,要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)
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(照教材绘制即可),请各小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,其他同学静听。然后,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。
三、生成──探究性学习
学生生成问题预计:
1、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?
第1句、第2句。
2、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?
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。
3、这则新闻起始,括号里的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、时间。这些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?
4、“西起九江(不含),东至江阴,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。”其中,“不含”有什么作用?去掉它,行不行?
“不含”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,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,因为九江尚未解放,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教师结合课文指导有关新闻知识:、导语、主体;特点:真实性、及时性(略)
四、加深对本文的理解
听毛泽东诗《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朗读或歌曲的录音,条件不具备的,由教师朗读,力图感染学生,加深对本文的理解。
五、布置作业
1、课后练习二、三,口头完成。
2、熟读课文,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情感和语言的精练。
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教学设计2
一、教学目标
了解消息的特点,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;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能根据新闻的特征,理清内容、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。
三、教学过程:
【预习检查】
1、检查生字词。
荻dí港获huò得锐不可当dāng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
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
2、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。
【目标展示】
了解消息的特点,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;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。
【导入新课】
师朗诵毛泽东的《七律.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。
“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宜将胜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”
师讲解:诗中的“百万雄师过大江”,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,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。(板书课题。)
【新知研习】
(一)自读感知,整体把握
阅读课文,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,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。
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,标题、导语、主体,层次清楚,堪称典范。全文可分两个部分:
第一部分(第1.2句),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。这一部分是导语。
第二部分(从"20日夜起"到文末),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,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。
这是主体部分,以具体的时间、地点、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,可分为三层。
第一层(从"20日夜起"到"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"),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、地点、渡江人
第二层(从"21日下午5时起"到"不起丝毫作用"),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。
第三层(从"汤恩伯认为南京、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"到文末),写东路军渡江情况。
(二)合作交流,解读探究
1、提问: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?
明确: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,没有引题、副题。这个标题明确、简练、突出,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。“百万大军”“横渡”的用语,表现了磅礴的气势,充满了胜利的豪情。
2、电头起什么作用?
写明通讯社的名称,发电时间,说明材料真实可信,消息及时。
3、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?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?先从中路军写起?
(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,师生评价。)
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,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。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,均甚微弱,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,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,东路后写。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,西路军在后,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,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。因此先写中路军,后写西路军。
4、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,评论分两方面,为何一略一详?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:
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、锐不可挡。不言而喻。
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。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,以利争取多数,孤立少数,瓦解敌军。
【归纳总结】
详略得当,写法有同有异,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。
中路军写得简略,西路军写得较详,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,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、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,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。东路军写得更详细,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,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。
【拓展实践】
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。
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,对抵抗之敌,用"歼灭及击溃",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"占领"和"控制";对长江是"封锁",对铁路线则用"切断"。
完成练习三(1)。
【预习指导】
预习《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》,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。
四、板书设计
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
导语: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
主体: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
五、教学反思
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教学设计3
教学目的
1、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。
2、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:其一,凝练、概括、准确;其二,鲜明、富于感情色彩。
3、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
教学设想
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“消息”这种体裁,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“特点”二字。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,对消息的一般特点,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,由师生共同归纳。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,可采用比较阅读、范读、朗读的方法处理,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。尤其对“语言鲜明、富于感情色彩”的特点,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。应让学生自己选择、评析,试写一、二则消息,通过讲评,巩固所学。
安排两课时。
教学重点
1、消息的格式要求。
2、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:凝练、根据、准确。
教学过程
一、检查预习,解题。
1、指名朗读“预习提示”所列词语,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,多音字。
2、提问:锐不可当 当真 要塞 阻塞 堵塞各加黑字字义。
3、指名上黑板听写,对照课文订正:芜、繁、殷、溃、签、泄、督。
二、教师范读,理清结构。
1、教师范读,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、地点的'词语。
2、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。归纳讲解:
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。“新华社”,是消息的发布者,全称新华社通讯社,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。“长江前线”,是消息的发布地点,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。“22日22时”,是消息发布时间,为什么要精确到“时”?暗示战局瞬息万变,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,播发只有二十小时,情况已有很大发展。真实可靠,迅速及时,是消息必具的特点,由电头便可以看出。
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,是消息的导语,总括简述消息内容。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,是消息的主体,具体详述消息内容。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、西路军、东路军渡江战况。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,清晰严密。
3、同学结合练习二,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。
提问:主体部分为什么按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”的顺序安排?
归纳:首先,中路军最早渡江,所以先写;其次,中、西两路所遇抵抗,都很微弱,东路所遇抵抗,较为顽强,所以中、西合写在前,东路单写在后。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,清晰合理。
提问:详写西、东两路,略写中路,为什么?
归纳:如“预习提示”所说,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,所以本文略写中路,详写西、东两路,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。
提问: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?
归纳:”20日夜起……首先……21日下午五时起…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”衔接一、二层;“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……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……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”衔接二、三层,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,被统领于导语之下。结构的确十分严密。
三、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一:
凝练、概括、准确(板书)
本文语言凝缩精练,,高度概括。全文只有五百余字,但全面、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。时间、地点、人数、敌我态势一清二楚,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(教师出示“渡江战役图”,或用投影打出)。此外,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,预示了战役前景,语言极为凝练、概括。
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。
归纳: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,精确时间,大军人数,战线长度,渡江区域一一报道,“冲破敌阵,横渡长江”八个字,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“均是”二字概括战线宽广,胜利巨大。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,洋溢着胜利豪情,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、概括。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。
齐读导语部分,深入体会。
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,语言凝练、概括是特定要求。除此之外,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。
归纳:“越过”的对象是静态的,“突破”,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;“到达”,泛,“渡至”,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;“共”,时限不明,一般化,“24小时内”,时限明确,“即已”,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。“现在”,时界相对模糊,“至发电时止”,时界更为确切;“剩下的”,表达内容模糊,“余部”,军事术语,准确得体。
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,在课文中选例分析。
归纳:例如“九江(不含)一词,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。又如“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”,精确到日到时。再如“所有预定计划,都已实现”,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,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。还有全文最后,对“要塞”则用“控制”,对“长江”则用“封锁”,对“铁路”则用”切断”,词语搭配准确有力,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。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。所谓准确,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。
同学齐读全文,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、概括和准确。
说话,写文章都要得体,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。消息要求简要、迅速、真实,因此语言应当凝练、概括、准确,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。除此之外,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,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,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,予以体会。